我要買車

絕對沒有針對911 Mercedes Benz AMG GT美國試駕

瀏覽次數:610

不管哪裡都會發生高階主管否認的策略,過一段時間自然忘記,然後照著媒體預測(或是本來就計劃)的腳本一一實現,而現今各品牌除了在銷售數字競爭,為了滿足各種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,各種跨界產品都可以找到合理的推出原因,而在節省成本創造最高獲利前提下,單一車型又搭配各種不同動力規格,攤開銷售車型規格表,就連銷售人員也很難熟記所有的規格與售價,另外,密密麻麻的選配項目,除非有套裝組合,不然,準車主光看這些資料大概興致就減少一半,目前也只有少數車主一進門就決定完全客製化,畢竟目前全世界車廠都已進入消費者至上的概念。 

IMG_9111

IMG_9242

我們也可預期AMG GT車型未來的發展走向,除了本次試駕的GTS與Edition 1版本外,將會再陸續推出Plus、Black series等性能進階版本。

在此,也必須再次介紹SLS AMG車款的定位,因為有太多的車迷會詢問這兩款車的關係,畢竟SLR與Mclaren合作關係結束後,SLS AMG才算完全由AMG部門負責研發及組裝,當時SLS車款的推出,是為了嘗試許久未接觸的千萬級(約20萬歐元)跑車,並以品牌沿革上著名的300 SL Gullwing為設計發想概念,採用前中置引擎的配置,讓車身線條重心擺在後方,歷經五十幾年後歐翼式車門車門開啟依然只能以手動操作,上下車仍需學習特別的進出方式,受限軸距車長,車輛性能以直線巡航為特點,長途駕駛則可像GT跑車一樣舒適。 

IMG_9146

IMG_9348

IMG_9350

現場展示鋁合金車身結構與碳纖維傳動軸可以清楚瞭解,輕量化依然是跑車製造者最高宗旨。

AMG GT的定位 

SLS SMG與AMG GT由於定位完全不同,算是全新的產品線而非SLS AMG後繼車款,市場定位約落在700~800萬左右,很巧地以國內售價來看,600~1000萬算是個真空帶,沒有太明確的競爭對手,可以用較低的價格挑戰上位,也可用較高的性能規格強壓,就算全世界的媒體與車迷都認為,AMG GT的直接競爭對手就是Porsche 911,原廠拍攝宣傳影片之一也有輛911不小心跑到畫面裡,一切的巧合讓當初發表時的說法如預期不攻自破,AMG GT就是要挑戰911,藉由V8 4.0升雙渦輪系統的配置,超過500匹的最大馬力設定,Carrera 4S GTS是最接近的比較規格,來場性操操控的大火拚,應該是很不錯的對決,可惜還沒在賽道上試駕過Carrera 4S GTS,無法評論這方面的優劣,到底AMG GT是911可敬的對手?還是開創了一條新規格路線?這個答案應該交給車主自己去認定。

IMG_9281

IMG_9128

Pressefahrveranstaltung Mercedes-AMG GT S, Laguna Seca, Nov 2014, brillantblau, Leder Exklusiv Nappa maron/schwarz

純粹 

近年車輛外型受到節能效率的影響,主流車廠一窩蜂藉由鈑件的變化,達到改善空氣力學效應目的,原本圓滑曲線多了許多折線,而AMG GT這次卻反其道而行,外型鈑件上不再看到突兀的折線,其設計風格不難聯想,單純為了遵循過去跑車的優雅風範,跑車本來就不一定需要兇猛的空氣力學套件,實際的進氣散熱才是能否發揮性能的重點,外型方面最兇猛的設計大概只剩下前保桿進氣壩, M.Benz車廠應該是最熟悉長鼻頭的比例,尤其車輛重心更不需要擔心,前中置引擎的配置勢必能均衡動態的限制,回到傳統車門開啟方式,跑車其實不需要太多特殊設計,開起來越單純越符合駕駛需求,畢竟外型喜好實在見仁見智,試乘車在飯店前成排停放很壯觀,但我更期待的是開起來與眾人設定的對手有多大差異。 

IMG_9229

IMG_9209

中控面板設計新穎,不過體型壯碩的駕駛,很可能會誤觸功能開關。

IMG_9200

跑車化格局就是要讓駕駛能夠擁有包覆感。

不同的基準點 

對於M.Benz如此重要的車款,少見的選擇在美國舉行,因為試駕時歐洲氣候溫度依然偏低,甚至有許多地方仍在飄雪,原廠希望除了一般道路試駕之外,更能夠在賽道內盡情體驗瀕臨極限時的動態操控,美國西岸的Laguna Seca成了最適合的選擇,不但場地具有歷史背景文化,氣候溫度更是最適合的條件。

抵達美國第一天沒有安排行程,主要是為了調整時差,第二天的試駕行程直接從飯店開到賽道,而為了增加賽道駕駛的時間,出發時間正好遇上了上班車潮,緩慢行駛在車陣中就當熟悉車輛,或許整週在這條路段,當地居民已經習慣了AMG GT的出現,低沉的排氣聲量似乎不會引起路人圍觀的狀況,甚至許多對車無感的居民連看都不看一眼,諸如此類的微妙現象,可以肯定AMG GT足以適合每日駕駛需求,不必擔心隨時成為矚目焦點的困擾,而AMG GT採用單純雙座的設定,因此後方不會有置物空間或是小朋友座椅的選擇困擾,表面經過消光處理的強化樑成為內裝裝飾的一部分,從此設計也可以了解,稍後在賽道試駕應該會有不錯的動態回饋。 

14C1306_008

14C1303_025

受限於外型設計風格,與現今多數大面積前擋玻璃設計的車款相較,長車頭視角的車款感覺特別新鮮,不過筆者發現後照鏡位置設計應該還有調整空間,尤其右邊後照鏡就算有電動調整功能,與同車媒體都是將角度調整到最內的極限,習慣的鏡面反射視角依然不足,需要多點時間適應,為了讓中控台各按鍵於最順手位置操作,AMG GT將排檔座設計於靠近肘靠枕的位置,除了發動引擎入檔或倒車,手動換檔可藉由換檔撥片進行,中控台也因為設計關係,需兼顧Comand控制觸碰面版體積與造型,其他功能鍵則整齊的對比陳列兩旁,但在試駕過程中我們又發現,身形較龐大的駕駛以較輕鬆姿態行駛時,自然靠放的位置數次觸及循跡防滑控制系統功能鍵,這實在是令人意外的狀況,或許面板建議稍微修飾一下角度,不然歐、美國市場有更多高壯的駕駛,肯定很容易會誤觸功能鍵。 

由於在美國道路駕駛,這裡跟台灣同樣有著嚴苛的速限,就算高速公路駕駛也不能太引人注目,不然遇上警察只會造成更多困擾,將近兩個小時的路程,通過了市區、高速巡航、山區道路,在Comfort模式下,AMG GT確實可以當作平日駕駛車款,尤其行李廂置物空間充足,會比911更實用(怎麼又提到911?)。 

IMG_9260

_U2P6402

賽道見真章 

此次行程最期待莫過於Laguna Seca賽道駕駛,行前還特別把電玩遊戲拿出來重新複習賽道,多年前曾在此賽道觀光,賽道內試駕卻是首度體驗,這座美國西岸著名的賽車場,近年未開放給方程式賽車使用,最高規格等級為北美耐久系列賽,其他時間大多開放品牌測試或包場活動,每年Pebble Beach骨董車嘉年華會期間,這裡更會進行骨董車相關競賽活動,讓這些老爺車們有個盡情活動空間,當然,此賽道著名地標The Corkscrew最令人期待,電玩遊戲中看不見的路線是最刺激的時刻。 

正式下場前,原廠仍會先進行產品簡報,一般道路試駕車款為GT S版本,而賽道試駕車款統一為Edition 1版本,除了專屬的空力套件與尾翼,跑車化座椅是賽道上最需要的配備之一,而這幾年追逐賽車運動的關係,特別注意這種活動是否會有特別來賓,果然,這幾年轉戰耐久賽事戰果豐碩的Bernd Schneider再度應邀出席,除了是品牌大使之外,也同時會帶著媒體在Laguna Seca進行賽道駕駛,一台教練車將帶著三輛學員車進入賽道,筆者很幸運地由這位傳奇車手帶領,戴著安全帽駕駛感覺很不同,經過第一圈的熱身後,Bernd Schneider透過對講機提醒重點彎道之外,我們這組可是用盡了畢生所學維持車隊間距,只要後面學員駕駛程度跟的上,前方領跑的冠軍車手也不吝提高車速,在未關閉循跡防滑控制系統前提下,從沒想過AMG GT這規格跑車能有如此優異的操控掌握性,賽道沒有想像中的寬敞,只要掌握煞車點以及出彎時加速的時機,Laguna Seca上奔馳感覺像用飛的一樣,又尤其煞車系統經過這幾圈以及其他媒體記者(能獲邀在賽道試駕幾乎不可能為新手)的激烈操駕,每次的重踩煞車進彎都能如預期減速,而我們最不擅長的高速彎(9號Rainey Curve),扯動方向盤與控制油門的同時,AMG GT不會感覺到車體因為些微變形產生不穩定的動態,剛性方面的抑制能力非常優異,在賽道模式下的循跡防滑控制系統介入時機也刻意延遲,除非相當明顯的駕駛失誤才會強制介入維持行車動線,看著前方車輛進彎前重腳煞車所亮起的警示閃燈,再加上我們這組第二圈即在直線超過另一組媒體繼續前進,可以肯定我們這組的車速絕對夠有水準。 

IMG_9266

而Bernd Schneider邊進彎的同時還要注意後方三輛車的動態,多次進彎同時聽見他的減速提醒,表示我們在後面追得很過癮,他卻很輕鬆的繼續加速,總是在出彎時眼角餘光喵到循跡燈閃爍一下,不一會兒即解除介入讓駕駛者繼續衝刺,這五圈相當完美,在個人駕駛能力所及的範圍內,我找到了AMG GT瀕臨極限的動態,以道路用車的標準放在賽道內已經相當厲害。當然,如果AMG GT系列未來推出AMG GT-S GT3 edition也別太訝異,因為Porsche 911 GT3 RS(怎麼又提911)就是為了兼顧賽道需求的街道用車而設計,AMG GT本身的剛性條件絕對能夠輕輕鬆鬆的強化升級,對於現代駕駛來說,幾乎等同自排變速箱操作方式更讓他們省去不會開手排車的困擾。

14C1305_002

偏要提911&B 

五月底,AMG GT即將於國內上市發表,在競爭最激烈的跑車級距中,AMG GT直接選擇最強的對手911,雖然少了顯赫的歷史背景傳承故事,但是AMG本身就是個歷史傳承,經過AMG部門量身打造的跑車設定,賽道上已經證明了操控能耐,也可以換個角度想,AMG GT車型已經是全新路線的產品,無論是911可敬的對手或是最強的對手,未來將持續的成為對決話題,911一直是各車廠鎖定目標,論操控與實用性,AMG GT的第一步可算成功,外型美醜見仁見智,有特色肯定不置可否,性能面已經打趴一票想以911為對手的車款,能夠挺身叫陣的似乎只剩AMG GT值得留下,至於德國另一B車廠…似乎沒有跟進的規劃。 

ROTWILD GT S - Mountainbike

AMG GT碳纖材質越野腳踏車

幾乎同時間ROTWILD立刻發表來自AMG GT設計靈感的GT S登山車,除了全碳纖維材質的車架,所有零件皆採競技規格,高剛性輕量化肯定是必備條件,可想而知這組競技規格的登山車價值不斐,將近一萬歐元的定價與100台限量生產,當您看到本文應該早已預訂一空。

Ingenieur Automatic Edition „AMG GT“

AMG GT IWC腕錶

 

AMGIWC的合作正好進入第十年,為此也推出25只限量腕錶,錶殼材質選用最新科技的陶瓷碳化硼處理,具有防耐刮的材質特性,沒有其他太多複雜功能,基本三針腕錶也展現了純粹的一面,但以這款紀念錶製作數量,肯定如同夢幻逸品。

Mercedes-AMG GT S und Cigarette 50 Marauder/ Mercedes-AMG GT S and Cigarette 50 Marauder

Cigarette Racing 50 Marauder GT S Concept

今年Miami船展中,與AMG長期合作船隊Cigarette Racing也展示了GT S為主題的概念快艇,就連座椅也全部以AMG GT為設計概念,不過這是概念快艇,目前為非賣品。(以後誰知道呢?)

文章出處:http://www.channel-auto.com/ai_15_12199.html
分享: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Plus Linkedin weibo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