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買車

全功能運動選手報到 Audi TT/TTS西班牙試駕

瀏覽次數:267

Audi TT是款設計感強烈的車型,由於第一代內裝棒球手套似的設計感十足,推出雖不到20年,卻肯定已成為日後經典,尤其頗具水準的操控特性,也成為TT的特色之一。第二代車型交由義大利設計師Walter de Silva操刀正式推出之後,多數車迷都沉醉在那個優美的線條比例中,在此之前Alfa Romeo 147/156/166便是他得意的作品,如今更主導了當下重要車款的設計風格走向。而第三代車型在Ulrich Hackenberg博士主導下,保留了第二代設計方向,在細節處理方面更接近家族風格,筆者首度在法國利曼賽場週邊見到第三代TT車型,當下還竟然沒有意會過來,回到台灣看資料照片才發現現場有展示新TT車型,乍看之下真的改變幅度不大,不過到了歐洲花了些時間仔細端倪,才發現這完完全全是輛全新的車款,也表示未來TT或許就會像Porsche 911車系一樣,世世代代地演進下去。

IMG_4511

命性的設計突破 

此次行程重點在第二天的賽道試駕,第一天主要以靜態賞車與短距離市區道路體驗,新世代TT外型數據方面車寬少了10mm,視覺感受近乎相同,未來路上見到TT應該很容易認錯車,有賴LED燈組科技的應用,前、後燈組造型成為最好的辨識方式,受惠現代汽車設計於空氣力學效應的重視,外型多了些折角線條,並可從車頭延伸至車尾,無論從上或從下往後延伸,視覺焦點都會回到TT的油箱蓋,這次同樣保留了油箱蓋不與車身同色的經典設計,車尾為了與車側的折線風格相呼應,第三煞車燈直接橫跨連接了左右後燈組,尤其在夜間駕車時會更明顯,另外在方向燈也用了一點小心機,當駕駛者啟動方向燈功能,燈組顯示方式並非開與關閃爍,而是有指向性的循序階段亮起,也確實讓後方的駕駛更容易了解前方車輛下一步動態。 

IMG_4463

金屬油箱將是日後TT不變的設計元素。 

過去只要遇到所謂VAG集團的車型,不管掛的是哪一個品牌,除了用料材質不同,基本上都是大量共用零組件,早已是各車廠未來的趨勢,而此次TT內裝方面的進化,卻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。Audi過去不斷鑽研人因工學的MMI整合控制系統發展,藉由儀錶板顯示方式的技術突破,可切換之駕駛儀表功能,讓許多使用度較低的功能整合於不同模式的選單中,這塊1440x540pixels大小的面板有可能顛覆未來車用內裝設計的思維邏輯,當導航、音響、選單功能等顯示螢幕全部整合在儀表之後,中控台是否還需要這樣設計?過去我們常看到那些概念車設計非常誇張的內裝,或許會因此實現設計師的理想。冷氣出風口也絕對令人拍案叫絕,就像個設計創意展,出風口過去需要設計調整方向與大小功能,造型會受限功能調整而破壞整體感,新TT成功將所有功能整合,一個出風口總成多達20個零件,外表只看的到乾乾淨淨的旋鈕,風量大小整合至外圈旋鈕,方向則直接固定葉片角度,乘坐者可以自由地旋轉進行調整,中軸上也有一小圈供溫度調整選鈕使用,也讓複雜的中控台介面變得很有設計質感。

_TSP3538

儀表大驚喜 

每次參加海外試駕,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萬一迷路可是件麻煩事,原廠衛星導航與路書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, 而這也是筆者第一次在儀表獲得整面積的地圖導航,個人習慣使用導航時選用3D模式,開車同時也更能掌控周遭地理環境的狀況,而過去就是受限顯示窗大小,也只能將顯示螢幕嵌在中控台或上方另外設計個螢幕收納空間,查閱時仍無可避免必須稍微轉頭,而現在將導航設計在儀表,並且可以切換至全屏幕顯示,車輛時速資料則縮小顯示於左右兩側,經實際的操作感覺,反而能讓駕駛更專注於前方路況,只須用眼角餘光即可清楚閱讀資訊,第一次操作即可容易上手,更是MMI設計團隊於直覺操作方向的努力成果,相信這個儀表設計將會同時應用在未來所有車款。

IMG_4503

圖資直接顯示於儀表中,相信足以改變未來中控台設計的邏輯。 

IMG_4518

IMG_4516

所有車輛資訊皆可顯示於儀表。

因為輕所以快

Audi在鋁合金材質應用應可算指標性車廠,相關技術應用肯定最有經驗,這次也將更多的鋁合金應用於車身鈑件,甚至連車頂也採用鋁合金材質,這部分只能使用新的雷射焊接技術處理,原廠在活動現場也陳設了一輛結構展示,可以清楚看到應力集中區域也特別增加強度,讓整個車體結構強度足以負荷高強度的操控,新世代TT車輛總重也因此來到1250公斤標準,2.0 TSFI擁有約230匹最大馬力,TTS更進入了310匹最大馬力的領域,而進入Ascari Resort賽道裡奔馳的車款為TTS,動力方面來看,最大馬力差了約80匹,因為車重關係,再加速其實都很有感覺,TTS的標準則是滿足那種對加速要求有著無限奢望的族群。 

IMG_4623

IMG_4624

全力衝刺 

第二天一早九點不到,我們已經駕車來到了Ascari Resort賽車場,位於西班牙南部的這個賽車場,主要針對俱樂部或是學習賽車的族群,平時並不開放給外來遊客下場體驗,每次有機會來到這,筆者都會特別感受一下現場舒適宜人的氛圍,雖然場內熱血,場外的步調可是很緩慢,也可以在餐廳旁躺著曬太陽,也可以靠著護欄看看TT在賽道中奔馳的動態。 

IMG_4655

IMG_4626

IMG_4662

每次來到Ascari Resort感覺特別舒適。 

共計五圈的下場機會,扣掉前兩圈有前導車引導路線,後三圈完全開放駕駛,最後一圈甚至允許將循跡系統關閉,有這種全力衝刺的機會,就算TTS也是輛最大馬力300匹等級的性能跑車,當然不用太客氣,在這半場的體驗中(後半場保留動態攝影),除了沒有緩衝區的彎,筆者全力的往前衝刺,TT竟然能完全承受賽道規格的衝擊,高速彎動態完全能依照預期路線前進,如果速度太快也只需要收點油門,甚至在連續彎時也只是輕鬆的把兩彎直線抓出,一左一右輕鬆地通過,這真是輛樂趣滿載的小跑車,很容易上手將車速提高,尤其經過一整個上午來自世界各地媒體的激烈操駕,並沒有看到車輛有什麼狀況發生,最多也只有為了更換輪胎而換車,這也表示了激烈操駕環境下產品本身的穩定度禁得起考驗。 

IMG_4573

IMG_4595

而駕駛座艙的規劃設計方面也值得與各位分享,內裝用料材質除了前文提及儀表與出風口,無論是門飾板或是座椅用料,都維持了Audi一貫的標準,適時的金屬飾板點飾,呈現了Audi愛好者習慣的氛圍,能在賽道如此愉悅的奔馳,駕駛位置設計才是主要的關鍵,沒有多餘的行車死角問題,車輛底盤基本功札實,也是讓TT如此充滿駕馭樂趣的關鍵。

_29R8984

_MG_9507

IMG_4505

IMG_4510

永恆傳奇

 TT進入第三世代,筆者也很幸運的駕駛過三代車款,第一代設計特色最強烈,第二代則是外型美,第三代則是沒有什麼好挑剔,可以靜靜地欣賞,也可以切換個駕駛模式瞬間改變個性,立刻變成充滿戰鬥力的小跑車,不過最苦惱的應該是車色選擇,現場共有黃、藍、紅、鐵灰等車色,這些都只能算基礎色,我並不認為TT外型會有超級吸睛的能耐,或許這輛小跑車比R8更適合完全客製化的車色,展現車主個性獨特的一面,如果想走低調路線,開R8出門太顯眼?TT會是另一個非常棒的選擇,無論是TT或TTS,在台灣,這樣的動力與底盤配置實在綽綽有餘。 

IMG_4485

IMG_4489

IMG_4467

繼續Motor Sport 

已進入2014賽季末,各類賽事也開始規未來的賽程,而Audi Sport在R8統一規格賽與顧客賽車成功打進世界各GT系列賽,完善的後勤支援系統,讓這些選購R8參與賽車運動的私人車隊或車手,能夠減少後勤支援的煩惱,更專注於賽道方面的分析,另外在原廠簽約車手的指導下能夠提升競爭力,讓車手能夠更具經爭實力。而在新款TT推出後,將在歐洲率先開始舉辦TT Cup的統一規格賽,希望較低的開銷門檻,讓更多對於賽車有興趣的車迷,能夠藉由Customer Racing的計畫,開始進入初階賽車,當然,Audi Sport也藉由這些賽事尋找具有潛力的車手,藉由全世界不同級別的賽事資源,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培訓系統,或許未來就是Audi Sport參與最高級別賽事的車手,我們也會持續關注未來TT Cup是否有機會在亞洲舉辦。

Audi Sport TT Cup

Audi Sport TT Cup

 

車型 Audi TTS Audi TT
售價(萬元)  - -
引擎型式 L4 DOHC 16V Turbo L4 DOHC 16V Turbo
排氣量(c.c.) 1984 1984
壓縮比 - -
最大馬力(hp/rpm)  306 230
最大扭力(kgm/rpm)  38.7/1800-5700 37.7/1600-4300
全長(mm)  4180 4177
全寬(mm)  1832 1832
全高(mm) 1353     1353
軸距(mm)  2505 2505
車重(kg) 1385 1250
前煞車  碟煞 碟煞
後煞車 碟煞 碟煞
前懸吊 麥花臣 麥花臣
後懸吊 多連桿 多連桿
輪胎尺碼  245/35R19 245/40R18
引擎位置 前置 前置
傳動方式  四驅 前驅
變速系統 六速自排 六速自排
0-100km/h(秒)  4.7 6.0
極速(km/h)  250 250

IMG_4656

文章出處:http://www.channel-auto.com/ai_15_11544.html

分享: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Plus Linkedin weibo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