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MAZDA認為人與車的關係不是征服,而是溝通契合。
這是最近看到車廠的行銷主軸,藉以解釋何謂人車一體的感受?而我們想要更深入的探討成因,就想到了國內最熱門的運動-棒球。棒球運動與國際接軌的時間較早,而在許多旅外球員歸國後帶回來的新觀念,使得棒球運動觀念相對較成熟,尤其在訓練與防護方面,更是導入了運動科學概念,延續過去傳統到現今科學訓練的世代,藉由科學的數據分析,充分了解人類身體構造以及心理層面的差異,進而進行調整與訓練,這個大方向可稱為-運動科學。這次邀請國內棒球代表隊的運動傷害防護員-陳俊綺,為我們分享何謂運動科學?藉由相關專業知識,了解車廠為何需要研究人類,進而讓駕駛者能夠產生人馬一體的感受。
這次邀請運動傷害防護員-陳俊綺與我們分享運動科學的奧妙。
運動科學探訪方向相當廣泛,簡單來說可分為肌動、心理、營養、防護等大項分類,皆圍繞在研究人體的肌群組成、神經反應等,進而衍伸至各類細分項目,近年車廠進行產品研發時,即是將運動科學概念導入,於內裝設計著重人體工學,駕駛過程的反應則已數據分析進行徹底研究。陳俊綺舉例表示:「他們曾經進行過研究,當球員於一壘準備起跑時的動作,傳統觀念就是盡量壓低重心,不過在實驗研究發現,有些人蹲低會比較快,有些人卻是站直比較快,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反射神經不同,因此可以藉由此數據分析,進行不同的建議
原廠宣傳影片-為顛覆而生第四章節,內容為研究團隊運用了G力感測、搭配肌電圖,藉由研究人員實際操作,獲得精確的數據進行分析,並調整出最佳的方向盤、旋鈕開關等相關位置距離,這也就能夠直接解讀所謂人體工學的原由,只要坐姿正確,都可以很快調整到最舒適的位置。簡短不到一分鐘的宣傳影片,呈現了研發時期加入運動科學元素,這就是運動科學方面一部分。
神經反應是另一門研究重點,人常會因為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嗅覺等影響了心理層面的感受,而就連研究員也是人,所以就要避免人體自然反應,而誤判實際發生的狀況。譬如:視覺就會因顏色或是角度關係產成誤判,又或視覺而影響人體反應。開車時速度提高,視覺會傳達:速度很快的訊息,而腦袋接收後便會產生反應,視覺會提高專注力、體內會開始散發腎上腺素、肌肉開始緊繃、心跳加快等等。過彎時因為看到要過彎,下意識就會準備轉彎,如果是右彎就會讓左側肌肉緊繃,以抵抗進彎後產生的側向G值,讓身體盡量保持在相同坐姿。如果把眼睛遮起來,等同刪去了視覺反應,進彎後的人體反應便會截然不同,而且只剩被動的反應。所以車廠就會在懸吊設定方面進行修正,由於電子可調式避震器多應用在更高規格的產品,一般產品則會在懸吊簧圈或是避震阻尼進行調校,讓車輛於直線與過彎達到一個平衡,研究人員由數據來分析輔助,讓駕駛感受回饋舒適。
研究人員還發現,腦波傳遞反應神經會有0.2~0.3秒左右的時間,為了讓這極為短暫的差距與動力輸出銜接,刻意延遲油門踏板反應,讓動力輸出時能與人類神經同時接軌,讓駕駛感受是順暢的加速,而非一昧追求所謂”貼背”性能,許多熱血風格的駕駛開過後會覺得”加速沒力”,那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考量,感覺少了貼背感,事實上加速並沒有因此變慢。
休息一下,我們將在下個章節,繼續為各位分享運動科學所帶來的革命性汽車設計。
文章出處:http://www.channel-auto.com/ai_17_1369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