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汽車工業發展至今,產品研發範圍也越來越廣泛,琳瑯滿目的主、被動電子安全防護系統,車廠最重要的即是將系統整合,讓設計與配備功能產生一個平衡點。前文所提,人體工學已有越來越多的車廠導入此概念,從駕駛坐姿到各功能按鍵的設計,讓乘坐者能夠感到舒適,現今再進化至運動科學的應用,特別因視覺而產生的自然反應,則是全新世代的研究重點。
車輛設計時,就算是踏板位置也需要經過研究分析,一切都是為了讓駕駛者獲得愉悅的回饋感受。
不過駕駛坐姿還是最重要的一部分,就像棒球裡的基本動作一樣,想要有更好的性能(成績)表現,基本動作是必備的元素,再加上後天的科學訓練,才能達到理想的訓練結果。換言之,良好駕駛坐姿除了後天的方向調整功能,座椅與車輛造型的相關位置設計,直接影響整體駕駛與乘坐回饋。
基礎訓練方式的不同,會直接影響結果的差異,藉由運動科學的分析,更容易接近理想概念。
年初發行的王貞治口述自傳 〝悸動〞!我的野球人生,第四章「一本足打法」之前文章中即舉例:「當人們踢到東西往前撲倒的時候,任誰都會先把兩手往前伸出,這種一瞬間的判斷通常不會有多餘的動作。」因為這樣的理論,王貞治當時的打擊指導老師荒川先生表示:「打擊必須採取最短的路徑,從站的位置到接觸球為止,球棒前端必須是最短的距離。」在理論原則下,沒有科學數據的分析,也就只能持續地從錯誤中嘗試,不斷修正後便產生著名的「一本足打法」,也成就了王貞治於棒球界未來的地位。
而王貞治遇到適合的訓練方式,卻也有多運動員失敗的例子,甚至因不合適的訓練造成受傷無法重返球場。所幸運動圈開始出現了運動科學的概念後,在更多科學數據理論輔助下,不但增加了運動選手改造後成功的機會,也直接反應在臨場表現。多數球迷都熟悉的旅外球員 王建民就是最佳範例,受傷過後除了心理層面,進行復健同時也修改了投球姿勢,因為肌肉負出力應用不同,讓整個姿勢更協調,除了球速比受傷前還快之外,藉由運動科學的分析訓練,控球也顯得更精確,這即是運動科學所帶來最直接的改變 。當運用於駕駛坐姿時,駕駛雙手握住方向盤後,從手腕、手肘到肩膀之間相關位置會呈現互補的支撐力,讓人體不會感受到多餘的負擔,很自然地就可以迅速的轉動方向盤。
從視覺、觸覺至心理層面的全方位研究,可以從運動選手的發展歷程中發現,運動科學的導入開始改變了車廠設計車輛時的重心,尤其著重駕馭樂趣感受的產品,如何讓駕駛與成員獲得更高的回饋感,除了基本的底盤設計搭配,端看對於運動科學的理解透徹能力。
這次Mazda加入全新的系統架構G-Vectoring Control(以下簡稱:GVC)即是運動科學概念的進化,除了產品原始設計本質外,藉由引擎供油程式曲線的改變,進而影響車輛的動態平衡。一般道路環境駕駛時,由於車輛設計已有不錯的基礎,GVC系統所產生的效果並不容易感覺到,那是因為人類受到視覺神經的影響,人體會有許多自然反應,通常我們會將這種行為稱為直覺反應,如果沒有刻意專注感受預想中的差異,很容易就會誤以為沒有差異。如果是在低摩擦路面環境下,GVC系統的作用效果即會被放大,並且超過直覺反應的範圍,過程差異就會被感覺到。如此細微的研究,也代表車廠研發團隊不斷的追求更高標準,各種不同價格帶產品的限制下,持續不斷讓產品進化的可能性。
藉由運動傷害防護員-陳俊綺於運動科學方面的專業,讓我們理解運動科學對於汽車設計所帶來的改變。
所謂的人馬一體的感受很相當廣泛,過去也都可以很容易的一語帶過,讀者也很難理解那個感覺是什麼?而在了解運動科學能帶來車輛研究方面的影響,隨著國內陸續引進配置GVC系統產品,將有更多機會了解其中的差異。
這兩支影片是目前最清楚明顯的範例,經過了這麼多研究與改變,導入運動科學理論後,確實能夠有不同的結果。
文章出處:http://www.channel-auto.com/ai_17_13866.html